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MSCI公佈2016年市場分類審核結果

MSCI將延緩把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2016-06-21 11:59
  • zh_cn
  • zh_hant
  • en

紐約--(美國商業資訊)--全球領先的指數供應商MSCI Inc. (NYSE: MSCI)今日宣佈,延緩將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在過去幾個月中,中國當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善措施以便於全球投資人進入中國 A 股市場。這些改善措施涉及之前被視為阻礙A 股納入的幾個主要類別,包括:(1)解決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2)加強對暫停交易的規範,這是最受到投資人詬病的問題;(3)改革 QFII 制度,旨在放寬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

MSCI 董事總經理兼全球研究業務負責人 Remy Briand 表示,「將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的議題已經取得顯著進展。這些積極進展顯示出中國當局努力將 A 股市場進入便利性與國際規範接軌的堅定決心。我們期盼中國當局的政策動力得以延續,繼續解決剩餘的市場進入便利性問題。」

Briand 先生還指出,「國際機構投資人清楚地表示,在中國 A 股被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之前,希望能看到 A 股市場進入便利性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MSCI 將履行標準作業慣例,密切注意近期所公佈新政的執行狀況並收集市場參與者的回饋意見。」

MSCI 與全球市場參與者就MSCI 新興市場指數納入中國 A 股的議題進行了廣泛探討並收集回饋意見。投資人肯定中國當局為進一步開放 A 股市場所採取的各項行動,並特別指出實際權益擁有權的問題已經得到圓滿解決。另一方面,投資人普遍強調,QFII 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的政策變更,以及暫停交易新規範的執行效果,仍需要觀察一段時間。20%的QFII每月資本撤回限制,仍是投資人在贖回時(例如共同基金)可能面臨的巨大障礙,因此必須得到圓滿的解決。最後,中國交易所對新金融產品的預先審核限制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有鑑於此,MSCI 將繼續在2017年市場分類審核中,審議將中國 A 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的議案。假若在 2017 年 6 月之前,中國 A 股市場出現顯著的正向改善,MSCI 不排除在年度市場分類審核的例行週期之外提前公佈納入 A 股的可能性。

在今天的聲明中,MSCI還宣佈, MSCI巴基斯坦指數將於2017年5月半年度指數審核時被重新歸入新興市場。

MSCI秘魯指數將繼續留在新興市場指數之中。但是,MSCI強調,一旦MSCI秘魯指數的成份股數目低於新興市場最少3支成份股數目的最低要求,秘魯將被重新歸類至邊境市場。值得一提的是,MSCI秘魯指數目前擁有3支成份股,符合最低要求。

MSCI還宣佈,將MSCI阿根廷指數列入其2017年度市場分類審核,因其可能歸類為新興市場。

MSCI 韓國指數將不會被列入2017年度市場分類審核可能歸類為已開發市場的審核名單中。主要是由於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早前公佈的新規範需到2017年才生效, 加上韓元兌換限制導致的投資阻力,以及韓國股票交易所對交換資料用於金融產品開發的限制仍未解決。

此外,MSCI 宣佈,由於資本流動性問題,MSCI 奈及利亞指數可能從 MSCI 邊境市場指數中移除並重新歸類為獨立市場。MSCI 表示,將於未來 3 個月與國際機構投資人就 2016 年 11 月半年度指數審核時可能實施重新分類的提案進行磋商。

MSCI 表示,歡迎沙烏地阿拉伯資本市場管理局與沙烏地阿拉伯證券交易所(Tadawul)近期公佈的促進市場進入便利性措施,並會繼續代表國際機構投資人密切注意沙烏地阿拉伯股票市場對外開放政策的積極進展。已公佈的措施包括上市證券交割週期變更、取消現金提前到帳要求、引進合適的券款同步交割機制,以及合格境外投資人進入市場的規則有所調整。以上措施將於 2017 年年中實施。一旦生效,這些改善措施將使沙烏地阿拉伯股票市場更接近新興市場進入便利性的標準。

最後,MSCI 就其涵蓋的82個國家發表2016 年全球市場進入便利性審核結果。

每年6月,MSCI都會在與投資業界討論之後,公佈仍處於審核中的市場名單。屆時,它還將公佈在下一個審核週期可能會被重新歸類的新市場。

中國A

MSCI一直關注中國股票市場對外開放的實質性進展,尤其是近期公佈的暫停交易新規範、對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的澄清、以及改革QFII制度以解決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兩大問題,這些都被視為邁向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重要措施。

MSCI 此前在2016 年市場分類審核中提出將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有待解決的四個問題:

 

 

 

1.

 

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

 

   

大部分國際機構投資人對中國證監會於2016年5月初對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的澄清表示滿意。因此,MSCI認為此項問題已得到圓滿解決。

 

2.

 

QFII 制度改革對市場進入便利性與資本流動的影響及成效

 

   

國際機構投資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相關主管機關合作,並在QFII新制度(包括旨在增進資金流動性的政策改善措施)實施之後累積相關操作經驗。例如,一些國際投資人反映,他們仍在等待於數月前申請的QFII額度分配。一些投資人指出,儘管每日可撤回資本的新規定在今年二月初已經生效,他們尚未能受益於此項政策。在QFII新規定下的有利操作經驗,包括QFII額度的申請及每日撤回資本制度的無縫執行,是國際投資人支持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關鍵考量。

 

   

另外,很大一部分市場參與者強調,近期旨在增進資本流動性的QFII政策改良措施,仍未有效解決每月撤回資本限額帶來的操作挑戰。在現行規定下,QFII投資人的每月撤回資本不能超過其上一年淨資產價值的20%。此項限制對需要兌付客戶贖回資金的投資人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障礙。所以,市場參與者認為當局應該考慮完全解除每月撤回資本的額度限制或者大幅度增加撤回限額並同時縮短撤回週期。否則,整個QFII投資管道的有效性將會顯著降低。

 

3.

 

廣泛性自願暫停交易防範措施的執行情況

 

   

暫停股票交易是MSCI諮商期間的焦點話題。國際投資人對中國內地上市公司自願暫停交易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反應強烈。MSCI歡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近期針對暫停交易公佈的相關措施,但它同時也指出,此類市場行為不僅在新興市場,甚至在MSCI所涵蓋的所有市場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鑑於最近剛剛實施新規範,投資人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政策實施的實際成效,並確認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暫停交易的股票數量顯著減少。

 

4.

 

 內地交易所對金融產品的預先審核限制

 

   

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對金融機構在全球任何交易所推出包括中國A股的金融產品設立預先審核的限制。此項限制適用於新推出以及現有的金融產品,由此而來的不確定性讓國際投資人感到疑慮。這項預審限制的涵蓋範圍之廣,在新興市場中也是獨一無二。如果中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倘若中國交易所拒不批准MSCI授權MSCI新興市場指數與現有以MSCI指數為基準的金融產品掛鉤的做法,那麼該類產品將會有交易中斷的潛在威脅。因此,絕大多數投資人指出,在A股進入他們的投資標的範疇之前,中國交易所必須與國際標準接軌並妥善解決這一問題。

 

   

鑑於中國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以及持續的改革行動,MSCI表示中國A股仍將在2017年的審核名單中。最終結果取決於國際投資人對QFII制度改革和暫停交易新規範實際成效的回饋意見,以及預先審核限制問題的有效解決。如上述領域在2017年6月之前出現顯著的正向進展,M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場分類審核的例行週期之外提前公佈納入A股的可能性。

   

 

阿根廷

MSCI將把MSCI阿根廷指數列入其2017年度市場分類審核可能重新歸類為新興市場的審核名單中。

2015 年 12 月,阿根廷央行取消外匯管制的限制並且大幅放寬已實施多年的資本管制措施。這些改革導致: (1)浮動貨幣,(2)取消股票市場的現金準備與每月撤回資本限額,(3)大幅減少投資資本鎖定期。因此阿根廷股票市場已符合進入MSCI新興市場的大部分衡量標準。

奈及利亞

MSCI 宣佈將與投資界諮商是否將MSCI奈及利亞指數重新歸類至獨立市場。

奈及利亞央行於 2015 年初將當地貨幣與美元掛鉤,導致外匯市場的流動性急劇下降。國際機構投資人撤回資本的能力顯著受損,其嚴重程度使奈及利亞股票市場的可投資性備受質疑。

由於 MSCI 奈及利亞指數可投資性問題的緊迫性,MSCI 將於 2016 年 9 月底前公佈是否將 MSCI 奈及利亞指數從 MSCI 邊境市場指數中移除。此提案的實施有可能配合 2016 年 11 月半年度指數審核。

 

- 完 -

 

關於MSCI

40多年來,MSCI的研究型指數和分析已幫助全球主要投資機構建立和管理更佳投資組合。客戶依靠我們的產品來深入瞭解會影響其投資組合績效和風險的因素,以及廣泛的資產類別範圍和創新研究。我們的產品線和服務包括指數、分析模型、資料、地產基準和ESG研究。

MSCI為全球100大資金管理商(根據最近的P&I排名)中的97家提供服務。查詢詳情,請造訪www.msci.com

本文件以及內含所有資訊,包括但不僅限於所有的文字、資料、圖片和圖表(統稱「資訊」),其所有權歸屬於製作或編輯上述資訊的MSCI Inc.或旗下子公司(統稱“MSCI”)、或MSCI授權者、直接或間接供應商或其他第三者(與MSCI統稱「資訊提供者」),僅作資訊參考用途。未經 MSCI事先書面許可,不得全部或部分修改、反向工程、複製或者傳播。

上述資訊不得用於創造衍生作品或用於驗證或修改其它資料及資訊。例如(但不限於該例),上述資訊不得用於建立指數、資料庫、風險模型、分析及軟體;另 外,對上述資訊或其它MSCI資料、資訊、產品或服務進行使用、關聯、追蹤或者以其它方式而形成的證券、組合、金融產品或其它投資工具,其發行、出售、保 薦、管理或行銷中都不得使用上述資訊。

對資訊的任何使用或被允許的任何使用,資訊使用者承擔所有風險。任何資訊提供者均未對資訊(或者使用資訊的後果)做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或陳述。另外,按照適用法律規定的最大限度,各資訊提供者明確未對資訊做出任何暗示保證(包括但不限於關於原創性、準確性、及時性、非侵權、完整性、適銷性及對某特定目標契合性的任何暗示保證)。

在不影響任何前述條款的前提下,以及在適用法律許可的最大限度內,資訊提供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獲悉有可能發生任何直接、間接、特別、懲罰性、後續(包括利潤損失)或其他任何損害賠償,均不對此類損害賠償承擔任何責任。上述內容並不應排除或者限定適用法律並未排除或限定的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同適用法律的規定)對死亡或者人身傷害所承擔的責任,如果這些傷害的起因是由於資訊提供者及其受雇人、代理人或者分包商的過失或有意違約造成的。

含有任何歷史資訊、資料及分析的資訊,均不得被認為是對未來業績、分析及預測的指示或保證。過往業績並非對未來業績的保證。

在進行投資和制定其他業務決策時不應依賴該資訊,並用該資訊替代使用者、其管理層、員工、顧問和/或其客戶的技能、判斷和經驗。所有的資訊都是客觀的,並非根據任何個人、實體或群體的需求而制定。

資訊並不構成對任何證券、金融產品、其它投資工具及交易策略的出售要約(或購買要約的招攬)。

您無法直接投資某個指數,而只能透過採用該指數的第三者投資工具(如存在的話)來投資由某一指數代表的資產類別或交易策略或其他產品。MSCI並未發行、 發起、背書、行銷、提供、審查可能採用或與任何MSCI指數(統稱「與指數掛鉤的投資」)表現掛鉤、或利用MSCI指數表現謀取投資回報的任何基金、 ETF、衍生工具或其他證券、投資、金融產品或交易策略,也沒有就此類產品以其他方式表達過任何觀點。MSCI並不能保證所有與指數掛鉤的投資能夠精確地追隨指數表現,或提供投資正回報。MSCI Inc.並非投資顧問或受託人,因此MSCI不會就投資任何與指數掛鉤之投資的合理性發表任何看法。

指數回報並不代表可投資資產/證券的實際交易結果。MSCI致力於維護並計算指數,但是並不管理實際資產。指數回報並不反映投資人可能因購買指數或指數掛鉤產品的標的證券而支付的銷售費用或收費。這些收費和費用會導致指數掛鉤產品與MSCI指數的表現發生偏差。

該資訊可能包含回溯測試資料。回溯測試表現並非實際績效,而是假設情況下的表現。任何投資策略的回溯測試表現結果和實際結果往往會發生重大偏差。

MSCI股票指數由上市公司組成,指數將根據相關的指數計算方法來決定是否在指數中包含這些公司。因此,MSCI股票指數的組成公司可能還包括MSCI Inc.、MSCI客戶或MSCI供應商。將某一證券納入MSCI指數並不是MSCI所做出的購買、銷售或持有該證券的建議,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

MSCI Inc.可能會使用旗下多家附屬公司的資料和資訊來計算某一MSCI指數。這些附屬公司包括MSCI ESG Research Inc.和Barra LLC。您可瀏覽www.msci.com網站中與指數計算方法有關的內容瞭解更多資訊。

MSCI向第三者授權使用指數並收取授權費用。MSCI Inc.的收入包括按掛鉤股票指數的投資產品資產額收取的費用。可瀏覽MSCI Inc.的網站www.msci.com投資人關係區以瞭解相關資訊。

MSCI Inc.子公司MSCI ESG Research Inc.是根據《1940年投資顧問法》(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註冊成立的投資顧問公司。除了MSCI ESG Research的適用產品或服務,MSCI或其產品和服務均不對發行商、證券產品、金融產品或工具、或交易策略進行推薦、擔保、批准或發表意見;並且 MSCI的產品和服務均無意對任何投資或不投資決定提供意見或建議,也不應成為該類決策的依據。所有MSCI ESG Research材料中提及或包括的發行商有可能包括MSCI Inc.、MSCI的客戶和MSCI供應商,而且也可能會購買MSCI ESG Research的研究、其他產品或服務。MSCI ESG Research材料(包括在MSCI ESG指數或其它產品使用的材料)並未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或其它主管機關,也未從上述機構獲得批准。

使用或取得MSCI產品、服務或資訊必須得到MSCI的許可。MSCI、Barra、RiskMetrics、IPD、FEA、 InvestorForce及其它MSCI品牌和產品名稱,均為MSCI或其在美國及其它管轄地子公司所有的商標、服務商標或註冊商標。全球產業分類標準 (GICS)由MSCI和標準普爾開發並持有排他性所有權,該分類標準為MSCI和標準普爾所有的服務商標。

说明: http://cts.businesswire.com/ct/CT?id=bwnews&sty=20160614006469r1&sid=18029&distro=ftp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閱: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60614006469/en/

 

免責聲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權版本。譯文僅供方便瞭解之用,煩請參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聯絡方式:

媒體洽詢

紐約
Kristin Meza, + 1 212-804-5330
pr@msci.com

倫敦
Nick Denton, + 44 20 3128 8754
msci@mhpc.com

Christian Pickel, + 44 20 3128 8208
msci@mhpc.com

香港
James Jarman, + 852 3768 4545
ftimsci@fticonsulting.com

Peony Lui, + 852 3768 4740
ftimsci@fticonsulting.com

中國
Pui-shan Lee, + 86 21 2315 1068
ftimsci@fticonsulting.com

MSCI全球客戶服務
美洲
+ 1 888-588-4567(免費)
+1 212-804-3901

亞太
+ 852 2844 9333

歐洲、中東和非洲
+ 44 20 7618 2222

分享到: